超声检查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检出率在44%~71%。一般在脑超声图的检查中,中线波的移位在3~15mm。但不出中线波和假阴性的仍占26%~32%,脑超声图只能作为参考,需结合临床体征和其他造影结果综合考虑。
发布时间:2013-10-08
慢性硬膜下血肿症状与体征:慢性硬膜下血肿的shou发症状以头痛(zui)为多见,其次为精神变化,包括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等。再其次为一侧肢体肌力减弱,嗜睡,走路不稳等。少数患者可以先有局限性症状,后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发布时间:2013-10-08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包膜多在伤后7~10天开始形成,2~3周后完成,包膜靠近硬脑膜侧较厚而且血供丰富,粘连紧密;而靠近蛛网膜一侧囊壁较薄,与周围结构连接疏松,囊内的积血多已液化,大量变性的血红蛋白和胆红素使其呈“酱油色或咖啡色”。
发布时间:2013-10-08
对于年长的患儿,治疗基本同成人,多采取外科钻孔冲洗和外引流术,对于婴幼儿有双侧慢性液化血肿者,而且临床症状轻微(呕吐,易激惹而没有意识水平的变化及运动功能障碍)的可反复经前囟穿刺引流,穿刺时应避免一次放液过多过快,以免使脑位移过多造成对侧血肿
发布时间:2013-10-08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早期症状主要是慢性脑受压和局灶性神经定位体征,患儿病情进展缓慢,逐渐出现慢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大约60%的患儿表现为头围进行性增大,前囟的膨隆,呕吐,易激惹或嗜睡。
发布时间:2013-10-08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老年人的常见病,发生原因,大多是因为头部外伤后,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撕破自大脑表面的桥静脉。之所以老年人多见,与老年病人脑萎缩,脑子与颅腔空隙大、颅内压较低有关,另外与老年人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从而促使血肿不断扩大有关。
发布时间:2013-10-08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典型症状是头痛、呕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确诊后有临床症状者原则上都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方法shou选钻孔冲洗引流术,该手术目前被普遍认可,具有简单有效、损伤小等优点。
发布时间:2013-10-08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手术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钻颅位置选择血肿(zui)厚部位并使钻颅位置位于术中头位(zui)高点;钻孔时注意避免过多剥离硬脑膜,以免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时,在钻孔前下及后上方各咬开一小缺口,有利于斜形置管,切开硬膜的同时将管置入血肿腔,避免管尖垂直下行而损伤大脑皮质,造成术后血肿腔急性出血,导致严重后果;
发布时间:2013-10-08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为硬膜下腔的少量、性出血积聚而成。出血主要来源于皮质小血管或桥静脉的损伤。血肿形成后1周,硬膜下、血肿周围可形成一纤维囊壁,称为外膜。3周左右在蛛网膜表面又可形成内膜,将血肿完全包裹。在这一过程中,血肿液化并在CT表现上逐渐呈低密度。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扩大原因,血肿腔内高渗透压机制目前已被否定。
发布时间:2013-10-08
对于临床慢性硬膜下血肿怀疑的病例,CT扫描是有力的诊断手段。受伤后1周,血肿在CT表现为新月形高密度影;3周内可表现为等密度或混合密度影;3周后表现为双凹形低密度影。对于一些CT诊断困难的病例,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无论在T1 或T2 上MRI均表现为高信号。
发布时间:2013-10-08